内容来源:2019年6月13日,中国劳动力管理大会在上海圆满落幕,吴国骅先生分享了 “产业升级背景下的蓝领工人激励管理”为主题的主旨演讲,以下是演讲内容整理,有删减: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之后,我们正从制造大国逐步转型成为制造强国。在转型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结合新生代工人的特点,提升面向新生代蓝领工人的管理有效性,从而呼应整个市场的变化趋势,这一只是翰威特思考的问题。
从翰威特来说,我们需要做出积极的调整,以更好地提升员工管理的有效性来支撑业务的转型与发展,接下来我将以“现代化工厂遇上新生代的员工”的视角去分享,如何有效激励蓝领新生代?
制造大国转型制造强国
中国的产业结构、业务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和调整。就如同复兴号,这背后反映的整个中国产业正在经历着转型与升级,标志着我国正在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型为一个制造强国,其中,人才供给、技术转移和消费升级等原因,是推动我国制造体系发生对应变化与升级的主要动因。
但是我们在产业升级和调整过程中,依旧面临着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是我们已经过了人口红利的阶段,劳动力供给将面临着持续供给下降的局面。另一方面,我们同时还面临着高技能人才的就业人员占比低,劳动力供给不足,高技能员工短缺。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持续加速,青年劳动力数量在持续减少。面对劳动力供给不断缩减、职业教育人口短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推动人才结构的变化,帮助企业实现制造产业的对应升级。
在转型过程中,翰威特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发展,培训成长,以及包括相应的激励手段,助力企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两代蓝领员工的青春纪念册
这部分我主要分两个场景来讲:
场景一:师傅“传帮带”VS.机器“流水线”
在培养和管理蓝领工人时,有一个明显的变化:30年之前,当一个工人到工厂后,学习培养和发展方式是拜师学艺。但今这个蓝领工人,所面对的培养跟发展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拜师学艺。
核心点在于:所面对的操作设备,以其背后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艺等,及乡音的学习手段跟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所以,对于蓝领工人的技能要求已经进一步提升,要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对应体系。翰威特在进行蓝领工人调研后,发现很多企业不但要求产线工人具备丰富的自动化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对于整个宏观的工作理解,自身素质的提升,以及快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场景二:老师傅奉献一生VS.新员工伺机而动
如图,千禧代和Z世代员工,57%的千禧一代员工,愿意在这家公司服务两年,服务超过五年以上的占比仅有9%。73%的员工不到三个月就会主动离开这家公司,且从2016年到2018年一直呈上升趋势。
从千禧代跟Z世代,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对工作和生活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新生代蓝领工人,希望去追求更舒适的生活,更稳定的家庭,以及更有幸福感的工作。
接下来,我们从需求、流动和文化三个视角,去剖析他们在追求自身价值上的差异。
- 需求,新生代蓝领工人更加关注工作环境、组织的认可和尊重、平台发展机会。
- 流动,老一辈的蓝领工人会选择落叶归根,回到出生生活的地方;新生代蓝领工人希望扎根在新城市。
- 文化,老一代的蓝领工人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超过30%的新生代蓝领员工是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所以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变现和发展机会。
- 回报,新生代蓝领工人除了对金钱追求,非物质的激励和认可也同样重要。
以上是新生代蓝领工人和老一辈之间的对应代际差异。
调动新生代蓝领内驱力,非物质激励是抓手
以2016到2018年整个长三角二类城市操作工、技术工和对应的高级技术工为例,从熟练生产工到技术工,其年度全面现金收入的中点值递增率约40%,从技术工刀高技术工,递增率约65%。从2016年到1207年到2018年,从增幅来看,从高级技术工和技术工在这三年里面的总体目标现金收入的增幅会更快。
技术工和操作工是组织业务转型和产业升级中重要的群体,很多组织通过技能津贴和岗位津贴的方式来认可激励和保留。
对于绝大部分的组织来说,蓝领激励手段包括与目标挂钩的浮动奖金、十三薪、产量挂钩的浮动奖金、满勤奖、包括对应的典范建议奖。除了现金之外,新生代员工还需要有尊严,有成长,这也是我们需要去调动新生代蓝领工人内驱力的重要原因。
很多企业将自动化产线工人与一般操作产线工人做了差异化管理,从晋升、职业发展空间,包括享受独特的职业发展体系部分,去做出一些差异化的尝试,对应技术含量比较高的自动化产线工人,能够在自身的角色上赋予更多的职责,承担更多的监督和管理的责任,共同推动组织管理。
通过自身发展与组织授权,增强主人翁意识,激发整个蓝领工人自身管理的热情和调动内在动力。
30年前,我们对于产业工人的关注,更多是他否掌握了熟练的技能,但今天,随着制造智能化体系的不断提升,我们需要激发盘活在整个蓝领工人冰山下面的底层驱动力。
要去思考他们的价值观,角色的认知,包括他们对于在这个平台上的需求的相应的理解,通过更加有效的机制与手段激发蓝领工人的对应状态,推动组织的业务发展,支撑我们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制造强国的转型。
相关推荐:
扫码免费领取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