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盖雅观点 / 一位HRD真实讲述:我看好的大企业,正在让我变得平庸

一位HRD真实讲述:我看好的大企业,正在让我变得平庸
2023 年 8 月 11 日

文|Cana Lu‍‍‍

本文共3202

大学毕业后,我就在一家集团上市大公司工作,从一个萌新熬成资深老人,经历五任上司,送走一个个小伙伴。在第十个年头,我提出了辞职。

离开那天,上司跟我说:“你出去后再也找不到比我们公司更好的企业了。”这句话犹如魔咒,在找工作的一年时间里,让我深感恐惧和不安,让我怂。

两年后我的新工作终于上了轨道(我的另一篇文章:从大公司到小公司的生存策略

外面的世界让我体会到,市场上还有其他样式的公司,工作还可以这样做,还有这样奇葩的老板。颠覆我的认知,拓展我的视野。

正如余华所说,“只有离开你熟悉的地方,才知道你真正的财富在哪里”。出来后我意识到,我曾待了十年的大公司,原来并非想象中的“大”,只是披上了“皇帝的新衣”。

下面我想扒扒,“大公司”让我怂的那层糖衣炮弹。



大企业 ≠大价值

国家统计局对大企业的划分标准是:同时满足销售额3亿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亿元及以上,从业人员2000人及以上。

踏入职场之际,很多职场人找工作都希望去大企业,觉得大企业是“精英”的代名词,只要进入大企业,就能成为人上人,享受高薪和舒适的环境,受人追捧,父母脸上有光。

因此,很多人会把大公司背景等同自身的“大价值”,当进入人才市场,才发现,自身的“价值”是建立在大公司的光环庇护里,离开了大公司,价值缩水。

图源/pexels

有的小企业老板聘请大企业背景的高人进来解决问题,往往发现高薪请来的人“货不对板”,解决问题的思路遵循大企业的思维模式,无法复制到现在的土壤。

大企业培养出来的“大价值”仅局限于流程制度完善、成熟阶段的“大企业”,而很难广泛复制到其他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中去。能持续不断、更广泛创造价值,才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护城河”。

一方面,以大企业为载体养成的“大价值”,在中小企业却被削弱,成为炮灰。

举一个例子,很多大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每个岗位把工作做细,把每件小事做对、做好,细节量化意识贯穿整个管理流程中,遵循SOP进行操作,高标准、严要求。精细化管理往往需要相当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做支撑。

而在小企业,精细化往往则被看成是“吹毛求疵”。

大企业培养出来的高、精、专人才,放在管理粗放的中小企业中,缺乏发挥的空间和条件,局限于岗位细化培养出的“常规、可预测的程序”应对,犹如涸辙之鱼,无法应对偶然、非常规的人脉、关系、资源、信息等资源整合。

另一方面,大企业精英的“傲慢症”也是阻碍价值发挥的罪魁祸首。

跟大企业的人打交道,我们时常会感受到他们的不可一世,唯我独尊,漫不经心,效率低下的对待。

当他们跳槽到其他企业时,也会保留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企业的流程制度、人员素质等评头论足,指指点点,总觉得企业的不完善阻碍了他的发挥。从而生出不情愿的情绪,做事不上心,因此,让原本低价值输出水平再次大打折扣。

图源/pexels

事实上,对于职场人的价值来说,其自身的学历、资历、贡献、业绩、核心竞争力等客观因素构成一定的比重,但决定性的因素是各级主管对其情商、组织融入程度、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的不同认定。

因此,同一个人在不同职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同一职场的价值也是不断变化的。

大企业认定的“大价值”,在市场中小企业,或者经营模式、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等与大企业差距甚远的企业中,会有不同的价值认定。“大企业”不等于“大价值”,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大企业 ≠充分发展

很多职场人认为,大公司薪酬福利齐全,制度流程完备。琳琅满目的培训课程,多样的培训工具和优秀的讲师团队,让人增长见识和提升技能。

纵横向多元的发展通道,让人对争取高薪和权力有期待。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吸引很多“精英”加盟,是很多中小企业极力模仿的优秀典范。

但事情总有两面。大企业管理正规化、流程化,与高效反馈有着天然矛盾。

大企业给予了“充分发展”的配套设施,但“温床文化”养出了一批物化的工具人。

被招进去的精英,刚开始几年会一腔热血努力上进,当熟悉了业务和周边环境,工作轻车熟路时,工作变得乏味。

有很多人在大企业呆了十多年,上不到管理岗,或者到了管理岗没有团队可带。因为大企业稳定,累积了大批资历老的员工。晋升的通道被老员工占着,没有上去的名额或空有晋升的奖励。毕竟越往上,管理岗位越少,年轻人却前赴后继。

当往上的通道被堵,就会生出偷懒的念头,上班摸鱼,或者经营副业。懒惰深植于我们的本性。与此同时,能力也会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被逐渐消耗,舒服的环境让人逐渐舍弃继续增值的欲望,变成了我们常说的“温水煮青蛙”。

总之,大企业的风险最小化让员工感觉安稳,也意味着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削弱。层级明确化,让工作职责清晰分明,也意味着变动的可能性缩小。

图源/pexels

大公司崇尚标准化运营,标准化带来效率低下,产出很多假装忙碌的闲人。

这让我想到帕金森所著的《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提到有位老太太寄明信片的故事:

一位闲来无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她找明信片用一个钟头,寻眼镜又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做文章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然后,考虑去邻街的邮筒投递明信片要不要带把雨伞,又花掉了二十分钟……就这样,一个忙人总共三分钟就可以办完的事,老太太却要犹豫、焦虑和操劳整整一天。

大企业的务虚文化把他们培养成在工作中进行“无实物表演”的演员,事情少还要装成特别忙的样子。这些闲人演员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消磨过剩时间又能得到赞赏上。这种能力提升偏离了职场人的发展意义,走入自欺欺人的歧途。

大企业 ≠大而全

我们对大企业人才的认知是,见识广,方法多,解决问题能力强的社会精英。确实,大企业拥有完善的培养系统和资源,接触的工具方法都是现下最新的。

但是,在工作中,分工细致,大企业把人零件化和积木化。每个人只懂得自己负责的那块内容,岗位的颗粒度决定了他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即使他拥有大而全的培训资源,但局限于岗位运用,他的认知边界无法拓展。犹如流水线拧螺丝的工人,管中窥豹,只执着于流程中的某一点,看不见全貌。俗称“螺丝钉效应”。

图源/pexels

与大家分享一位我同行的例子。

我一位前同事在大企业中一直从事招聘工作,接触到社招、校招、第三方猎头等招聘渠道和招聘管理工作。他跳槽后一直从事招聘工作,他的招聘经理的头衔一直没变过。我曾问他,“你什么时候弄个招聘总监当当。”

他说,“公司只有人资总监,要往上,就要拓展自己的其他技能,我都做了十多年招聘了,已经习惯了,现在再来学习其他模块,太难了。往上的机会就不用想了。”

大企业形成固定的认知边界、技能边界,重新投入市场,并非能治百病,只是小范围内成事,他们没办法从点跃升至面,从面上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导致挖掘本质的能力缺失。

有些企业老板,被大企业的光环迷惑了神智,觉得只要大企业出来的精英就能解决公司的很多问题。往往事与愿违。

大企业拥有大而全的培训体系,倡导协作、共享的开放式文化,但我们看到大企业的员工有着较强的防御心理。

大企业比较稳定,给人安全感和归属感,但也充斥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办公室政治。为了保存现有的地位和资源,大企业的员工会对掌握的核心资源和知识有所保留。

进入新的企业,长期养成的防御习惯,会让他在融入团队过程中不顺畅。如果没有捋顺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得到其他人工作上面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分享和协作时,会小心翼翼,无法快速投入。信任关系受到比较大的考验。

大而全的环境,换来非完全敞开的能力投入,出来的结果也可能令人大失所望。

图源/pexels

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大企业培养的精英人才镌刻着大企业的DNA,他们的价值、能力进入市场,不一定是我们想象中的“精英”做派。

老板引入人才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充分利用对方过去积累的资源。如果企业很多方面达不到对方的要求,就算引入人才手里那样的资源,他也没办法甚至也不愿意去嫁接到企业。大企业人才就会在市场评价中变得平庸。

Cana Lu

盖雅学苑特约撰稿人

近20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必备表格及实用工具》作者

知乎平台半年问答阅读点击率破百万

盖雅学苑是盖雅工场旗下的管理知识输出平台。

免费领取劳动力管理地图
1700+的痛点场景重现和典范实践咨询热线 400-629-6868

扫码了解更多

免费领取劳动力管理地图
1700+的痛点场景重现和典范实践

扫码了解更多

上一篇 文章
当OKR不再“跳动”,值得我们痛定思痛的几个问题
OKR为什么不行了
30天,不开会:一家公司的提效实验
30天不开会?
相关推荐文章

零工经济茶饮业内卷破局,从人力管理入手

人效企业如何真正做到将本增效? 4大案例为你支招

零工经济灵活用工纳税新规出台,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盖雅工场
劳动力管理系统
我们始终关注劳动力管理领域,时刻为您创造劳动力管理价值
体验DEMO演示

产品推荐

智能排班
算法云实现多种优化目标,数据洞察助力企业转型决策,开箱即用
了解详情
实时考勤
数据实时准确,异常自动校验,让复杂考勤变得更简单、更省钱
了解详情
精益工时
精确追踪工时控制劳动力成本,打开工厂绩效的黑盒子,透明可视
了解详情
销售绩效
优化销售队伍的指标和奖金管理,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推动企业业绩增长
了解详情
劳动力分析
实时可视化劳动力数据看板,多维度交叉数据分析,打破数据孤岛
了解详情
人事薪资
重塑混合劳动力队伍的数字化员工体验,助力敏捷强韧组织
了解详情
SAP SuccessFactors
涵盖核心人事信息、排班考勤薪资、员工自助全流程,全新云端体验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