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某移动互联网招聘平台发布《2016年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数据显示,在资本寒冬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应届生求职时的薪资期望越来越趋于理性。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应届生平均期望薪酬较去年回落5.6%,至4421元,从薪资分布上看,起薪在3000-3500元区间的应届生多,占到总数的14.1%,有70.3%的应届生薪水不足5000元,仅有3.1%的精英刚踏出校门便能获得1万元以上的可观月薪。而在分行业的数据上,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应届生薪资期望高,达到5143元。金融(4761元)、电子通信(4672元)、专业服务(4590元)位列二至四位。不过,相比求职期望,企业实际提供的薪水依然不匹配,2016年企业为应届生开出的平均薪酬只有3958元。
就业压力大,这一现象让很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感到惶恐,导致他们对薪资的要求有所降低,有的甚至还步入极端,出现零薪酬的现象。这都表明现在一些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开始转变,已经逐渐适应从「天之骄子」向「社会较高学历人员」的角色转换,对自我价值的定位也逐渐趋于理性。不过,这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招聘难、求职难,现如今就业市场俨然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根据某招聘网新招聘和应聘数据显示,毕业生更青睐秘书文员等白领职位,而企业招聘需求更集中在销售、技工等中基层职位。就业选择和市场需求的冲突,也是影响当下应届生就业的一大潜在因素。
在薪酬方面,白领类职位竞争异常激烈,通常一个岗位都会有3~5名竞争对手。企业择优录取、压低起薪,导致毕业生心理预期的薪水连连下跌。而另一方面,因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不少单位在销售、技工等岗位招聘时,不得不抬高薪资,以诱惑更多求职者眼球。虽说这样的职业刚开始起步比较困难,但只要积累一定的经验和人脉,月薪过万,都不是异想天开的梦。
现在企业大的不满是应届大学生的「成活率」太低。据统计,大学生在新单位呆满一年的不超过20%。单位把学生从学校招过来,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到教会他各种工作技能,花费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可一些大学生却把企业当做了实习基地和跳板,说走就走。这样的大学生即使是「零薪酬」,大概也没有几家企业愿意将此类大学生招进来。
毕业生薪酬期望普遍降低并不值得我们欣慰,更多的应该是反思。大学校园好比「人才加工厂」,如果屡出「次品」,那么这条生产线也肯定存在问题。也就是说,企业要求应届大学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首先是对目前我们教育培养模式的质疑,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导致了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我们不能不对当前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进行反思。
部分信息来自:
「盖雅双周刊第六期」,作者,李斌
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