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劳动力管理大会 / 李灏源:三支柱转型想成功,一定要解放HRBP

李灏源:三支柱转型想成功,一定要解放HRBP
盖雅2021 年 6 月 15 日

李灏源,中国外运人力资源副总经理。

本笔记来自于李灏源先生在2021年6月8日“数字化转型与组织新动能——2021劳动力管理大会”,《中外运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和组织变革实践》的主题演讲。


演讲者 | 李灏源

这是盖雅学院第254篇原创图文

本文共4715字,阅读约需5分钟


中国外运的战略和愿景是“建成世界一流的智慧物流的平台型企业”。过去是科层式的组织,未来要变成平台型组织。人力资源部先行进行了“平台化变革”的实验。这篇演讲从重构业务、组织重建、运营重塑三个方面,分享中外运人力资源部的变革实验。


01/

转型背景:中外运的复杂组织架构

中国外运(全称“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老牌央企,1950年中国外运成立,当时叫“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

2003年,中国外运把沿海比较优质的资产打包在香港上市,实现了真正的市场化。

2015年,招商局与中国外运长航实施战略重组,中国外运长航整体并入招商局集团。中国外运成为招商局集团的下属公司。

2019年,实现A H股上市。

2020年,公司规模800多亿,员工规模36000多人,在境内拥有上千家机构,是大型B2B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

大家可以详细了解下中国外运的组织架构,这决定了人力资源变革的难度。

作为1950年成立的央企,中国外运组织架构很庞大:在境内有上千家机构,在大部分地级市都有子公司。在境外有77个网点,分布在39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内部组织架构又很复杂,分两类公司:

1.区域公司。按照华东、华南、华北、东北、华中划分区域公司。区域公司有下属的省公司,而省公司项下又会有地市级公司。如此从上自下的架构至少是四、五级。

2.专业公司。专门做一类业务的公司,比如化工物流专门做化工品运输,也会在全国设不同网点。

如此一来,我们在上海就会有区域公司总部、区域下属的三级公司,还有专业公司的网点。光在上海,就有二十多家独立运营的公司。

中国外运的战略和愿景是“建成世界一流的智慧物流平台型企业”。过去我们是科层式的组织,未来要变成平台型组织,这个变革难度非常大。

从人力资源的业务出发,我们先进行了“平台化变革”的实验。我今天会从三个方面分享人力资源部的“平台化”变革——业务重构、组织重建、运营重塑

02/

重构业务:人力资源中台 三支柱

▎人力资源变革的四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人力资源部的组织与模式。

中外运过去的架构是科层式组织,小前台、弱后台,每个组织基本都独立运营。未来要建成平台型组织,很可能在组织架构上,会变成矩阵式管理,最终可能要往网络化组织转型。

1000多家独立运作的机构一起做转型,这很有难度。

同一个区域,不同公司之间独立运作,所以没办法共用HR资源。第二个挑战,来自HR的工作内容和价值创造。

不管总部、区域公司、三级公司、四级公司,所有HR同事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事务性工作,而这些事务性工作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都是按模块划分的,任何一位同事都需要纵向流程从头做到尾,薪酬方案、发薪、跑社保都是一个人完成。在一些下属公司,可能一个公司只有一个HR,要负责薪酬、培训、绩效考核所有模块。

在上海,我们有20多家公司,就意味着有20多个同事每个月都要跑社保、要自己算工资、发工资。

这也导致了:HR部门在专业性工作上专业度不够。HR同事要发工资、跑社保,怎么有时间做绩效考核、人才盘点呢?事务性工作缺乏规模效应,专业性工作又缺少对于业务一线的赋能。


第三个挑战,来自流程、体验和人员能力。

下属公司的HR行政人员的变动性很大,今天这个人在,入职按这个流程做;明天换了人,就按另一个流程来做,服务很难标准化。

越往一线HR同事,越要什么都做,越容易哪个模块都做不精。能把事情做完就不错了,怎么能做得专业呢?

这不能怪一线同事,这是机制和模式的问题。

第四个挑战,来自数字技术的外部冲击。

很多公司都用数字化技术改变HR,所以我们也在思考怎么用数字化技术改变我们的HR业务。我们把数字化转型的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线上化、流程化。数字化转型之,中外运已经在人力资源信息化上做了很长时间。我们2009年就开始做人力资源信息化,公司30000多人、1000多个组织都用一套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信息化程度还不错。

然后是数字化、体验化。包括服务体验、产品界面、个性学习、管理可视、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发展等内容。

最后是生态化、智能化。包括绩效预测、人才角色、战略牵引、驱动创新、企业内外部人才服务等内容。


中国外运目前大体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在第三阶段也有了一些产出。

▎转型的关键:把HRBP真正解放出来

基于以上挑战,我们想把HR业务从过去按模块划分,往“三支柱”转型。而且我们在做三支柱转型时,同步把人力资源中台搭了起来。我们的人力资源中台有三部分:

1. 共享中心,基础的操作服务都放在共享中心。

2. 解决方案中心,主要是COE部分。

3. 知识分享中心,也可以理解为培训赋能中心。


搭建人力资源中台的出发点是什么?是要让事务性工作更有规模效应,要把所有人都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我们做中台的第一步是把共享中心搭起来。中外运在全国有1000多家机构,如此分散,怎么搭共享中心?这是难度相对比较大的点。

过去很多公司也在做三支柱,但成功的并不多,问题主要有三点:

1. COE专家中心不接地气。

2. HRBP和业务衔接不够。

3. SSC共享中心的服务不够高效。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一定要把HRBP解放出来”。很多三支柱没有成功,是因为没有真正把HRBP解放出来,BP既要做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又要做策略性的工作

如果解决方案中心没有把方案的颗粒度做得特别细,SSC服务也不够到位,BP就没办法真正和业务衔接。

我们在做三支柱和中台时的理念就是:HRBP是客户,他是饭店里点菜的人,永远只点菜,自己不去采购原材料也不去炒菜。

专家中心的人负责采购原材料,他们要把所有解决方案做到颗粒度最细,要能让HRBP不需要动手改方案、不需要创新翻译、不需要重新改造,而是直接拿了就能用。比如解决方案中心提供的招聘工具,会要求颗粒度细到每一个岗位级别的积木化解决方案,保证BP可以直接组合起来就用。

SSC的同事则负责炒菜

BP只要懂得选就可以了。如果BP还要做方案、做执行,他就没有时间和业务做衔接,和之前在一个公司里一个HR负责多个模块并无差别。

我们搭建的中台,要同时给各个层级的BP做服务,不再是一层一层服务,不再是中台给区域公司BP做服务,区域公司的BP再指导下属公司。

我们期望最一线的HRBP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获得服务、拿到方案,这才是最好的终极形态。


03/

重建组织:如何搭建共享中心?

▎“1 N”去中心化模式

我们全国各地有上千家公司,原本是科层式多级架构,怎么搭共享中心呢?(相比共享中心的搭建,解决方案中心和培训赋能中心相对容易一些。)

惯常会采用的模式是两种:一种是大集中的模式,有一个大中心统一提供服务,很多500强及其他大公司都这样做;另一种方式是相对分散些,由几个中心来服务周边。

我们的模式是“1 N”去中心化。我们在全国设5-6个分中心,设完后分中心又往外辐射,员工比较多的城市都会做相应配置并设置共享中心的同事。SSC的同事base在当地,汇报关系是分中心。

之所以做分布实施,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已经在全国各地拥有了人力资源的同事,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是最好的选择。所以现在共享中心的同事,绝大部分是过去的模块HR同事转型过来的。

另外我们也相信,做HR服务一定要有好的员工体验,如果不在当地,很难实现特别好的体验。所以这种模式是规模效应和员工体验的平衡。

依赖移动互联技术,我们也能够实现共享中心服务的较好标准化:这有点像滴滴、美团,员工需要HR服务时,直接拿手机提出业务需求就行了,系统直接把业务需求派到离他最近的HRSSC同事那里。

这相当于在全国搭了共享中心服务网络,给全国各地同事做服务。▎共享中心的前、中、后台

我们来看一下共享中心的系统架构,分为前-中-后台三部分。前台是自主服务交互端,中台是智能共享 流程平台,后台是人力资源数据管理平台。


在前台,我们可以实现多个场景,包括移动端、PC端、智能终端机为员工提供服务;同时还可以实现一个运营网点、多个操作中心做服务。一个界面多个场景,一个员工只要进入一个界面里都可以获得各种人力资源服务。

目前共享中心的服务涉及员工入离调转、社保、薪酬、考勤、eHR系统维护等多个方面。

重点讲一下eHR系统维护:此前我们数据质量不好,主要因为数据操作层级太低了,所以现在所有eHR系统全部由共享中心做,就能保证数据是统一的标准,数据质量获得了明显提升

同时,我们在做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时,特别注重品牌建设,会有自己的HR产品——共享中心产品是“运之家”,在线学习的产品是“运智汇”,BI是“运财报”,我们很注重这些产品的持续运营。

04/

重塑运营:四类HR数字化产品

我们把HR的数字化产品,分为四类:

1. 员工的魔法棒,一棒在手,随时随地,尽在掌握。

2. 直线经理的传感器,有效赋能,上传下达,上下同欲。

3. 高管的指南针,明确方向,精准指挥。

4. HR从业者的机械手,高效服务,释放活力,一专多能。

做数字化产品时会有很多考量。从员工端出发,我们的考量是 “专业、便捷、有温度”——这也是人力资源部的口号。

中外运的同事分布在各个地方,过去如果遇到好的HR就能获得好的服务,如果遇到不是特别专业的HR,可能就没办法获得专业的服务。所以,我们的理念是让最一线的操作员工也能获得和office员工一样的HR服务体验。

这是一张我们HR数字化产品的全景图,贯穿了员工入职到离职全模块的数字化、移动化。


招聘移动端
:我们有移动端招聘,有内部招聘平台。员工都能拿手机做内部招聘,内部岗位放出来后都可以直接用手机申请。

入职移动端:入职分两个动作,首先是预入职,员工正式入职前,会先收到链接,应聘者通过小程序可以预先把信息填好、各种证明传好、电脑选型选好。把入职流程前置后,员工入职当天就会在手机端收到入职导航图,按照导航图一个个点入职就好,不用像原来拿一张纸一个一个部门签字,这大大缩短了入职时间。

另外,我们的智能终端机可以收取员工的入职材料,并且自动扫描进系统,还能自主打工牌,实现无人入职。

智能问答机器人移动端:任何与人力资源政策相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移动端机器人解决。如果智能问答机器人解决不了,系统会弹链接告知应联系谁、联系方式是什么。

在线学习移动端:我们还将在线学习的所有课程配上积分,积分可在智能终端的机器中兑换小奖品、小玩具、食品。

移动考勤:这里要重点感谢盖雅。过去1000多家机构各自进行考勤,考勤信息和共享信息的交互量太大,效率很低。现在我们把30000多人的考勤都使用盖雅系统,和eHR系统对接,实现共享中心效率的有效提升——考勤非常重要,如果不解决考勤问题,30000多人的共享中心算薪就没法高效实现

移动绩效: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也全部可以在移动端做。

BI看板的移动端:人才画像、人力资源数据也都实现了移动端,高管拿着手机点运财报,就可知道实时人员数据、效率数据、人才画像、测评数据等。

基本上,员工入离调转、考勤、薪酬数据查询、修改个人信息、收入证明、在职证明开具等等所有事务都能通过移动端搞定。

需要注意的是,做人力资源共享一定要特别注意数据和流程,我们的理念是,任何数据必须只能有一个源头

05/

“四个颠覆”和“四个支撑”

最后和大家分享几点心得。

首先是做人力资源数字化、三支柱转型的“四个颠覆”:

1. 决策机制颠覆。过去所有都是拍脑袋决定的,而现在是靠数据决策。

2. 运营模式颠覆。过去HR从上到下每个公司自己管自己的,但现在从上到下是大的人力资源运营平台,BP也在做组合,运营模式在改变。

3. 组织形态颠覆。做成了一个平台 N个小前端。

4. 人力结构颠覆。该做专业性工作就做专业性工作,该做全模块BP的就做全模块BP。

其次是做人力资源数字化、三支柱转型“四个支撑”:

1. 流程支撑,要有流程平台去跑。

2. 平台支撑,要有很好的HR底座。

3. 数据支撑,保证数据是一致的。

4. IT技术支撑



「2021劳动力管理大会」北京站

6月22日,与你不见不散

名额不多,报名从速

免费领取劳动力管理地图
1700+的痛点场景重现和典范实践咨询热线 400-629-6868

扫码了解更多

免费领取劳动力管理地图
1700+的痛点场景重现和典范实践

扫码了解更多

上一篇 文章
布局物联网的京东方,怎样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京东方在半导体显示行业达到了全球领先位置。在半导体显示行业中,京东方的市场份额...
数据安全法发布,盖雅工场多措并举护航数据安全
6月1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这是数据保护领域...
盖雅工场
劳动力管理系统
我们始终关注劳动力管理领域,时刻为您创造劳动力管理价值
体验DEMO演示

产品推荐

智能排班
算法云实现多种优化目标,数据洞察助力企业转型决策,开箱即用
了解详情
实时考勤
数据实时准确,异常自动校验,让复杂考勤变得更简单、更省钱
了解详情
精益工时
精确追踪工时控制劳动力成本,打开工厂绩效的黑盒子,透明可视
了解详情
销售绩效
优化销售队伍的指标和奖金管理,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推动企业业绩增长
了解详情
劳动力分析
实时可视化劳动力数据看板,多维度交叉数据分析,打破数据孤岛
了解详情
人事薪资
重塑混合劳动力队伍的数字化员工体验,助力敏捷强韧组织
了解详情
SAP SuccessFactors
涵盖核心人事信息、排班考勤薪资、员工自助全流程,全新云端体验
了解详情
免费电话咨询
请留下您的电话!
我们会尽快
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