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雅人效诊断魔方发布,数据秒查,一步对标

首页 /场景分析 / 2025去出海,做好这三件事

2025去出海,做好这三件事

盖雅工场2025 年 02 月 17 日

这两年,出海成为一个大热点,甚至大家都说“不出海,就出局”。

从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投资数据,也能看到这个趋势:

2024年度的全年数据尚未发布,但从已知的1~11月数据看,已经超过了23年全年(10418.5亿元)。24年1~11月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52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3%。

从盖雅自身的体感,出海也确实变得如火如荼:

我们专门做过调研,在我们服务的一千七八百家客户里头,超过45%的客户已经出海了,其他客户也大多数准备出海。

由于盖雅服务的主要是中大客,所以我们有幸早在2014年,就跟随着客户走出国门、服务海外了。到现在,我们的平台服务已经覆盖了全球 32 个国家和地区了。

但这两年突然就感觉,出海这件事变得很不一样了,似乎属于中国企业的大航海时代正在来临。大机遇的同时,也有大挑战。

25年,出海更是避无可避了,结合我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说一说我认为的出海最重要的三件事:

第一,主动出海,做好市场选择。

第二,做好合规,底线必须遵守。

第三,因地制宜,搭建人才团队。


主动出海,做好市场选择

在24 年或之前,大家对于出海的讨论就是“不出海,就出局”。到了25年,出海这件事的必然性更进一步,确实是避无可避。

虽然它还是一个风险巨大的事情,但同时也变成了一件没有选择的事情了。除非你说就小富即安,就随波逐流了。只要你还有动力,想让这家公司继续往前增长,继续再往前跑起来,那么出海就一定是必须要去做布局、必须要去做、必须要去决策的一个事。

你要看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哪里?

我觉得现在“去哪里”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被动的,一种是主动的。

被动应对的企业往往是被供应链、客户需求、关税政策、地缘政治推着走,东南亚设个中转仓,中东找个代理商。但真正出海成功的企业,都是主动布局者。需要系统性地去评估目标市场:

  • 市场规模与增速:不仅看现在的体量,更要看未来3-5年的增长潜力
  • 竞争格局:本土企业的实力、其他国际玩家的布局
  • 政策环境:包括准入门槛、税收政策、劳工法规等
  • 基础设施:从物流、支付到人才供给的完整评估


2025年,需要更主动的出海。

对于中国企业,要思考的是我真正的出海在哪里?我的主动市场在哪里?我怎么去哪个市场?要主动判断选择好你的出海市场。还有大家一直说全球化,叫globalization;但现在有个词叫 glocalization,就是“全球本土化”,意思是到了当地的本地化。做好出海的“全球本地化”,这件事情最好的老师是谁?不是华为,不是国内明星企业,而是那些当年来中国的外资。我在后面也会提到。

这些事都要去主动规划。


做好合规,底线必须遵守


合规这件事其实很简单,你真正要解决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在国内做事的管理惯性而已

跑到海外去,你就得要尊重当地的法律法规、文化习俗。你看看来中国的外企是怎么做的?在国内的民营企业,劳动法可能是我们的上限;但对人家外企,劳动法就是他们的下限。我们跑到其他国家,我们就是外企,就得跟那些在中国的外企一样,既然在别的国家是外企,就得把合规当做自己的下限。

如果都接受不了、就说明这件事就不成立。如果你发现一旦严格遵从当地的合规来做、这个生意就不work,那你就没必要去,你就不应该在那里存活,就不可能在那里获得长足的发展。

只能靠走擦边球、走独木桥出海才能获得毛利,说明你本身就没有竞争力。

为什么外企在中国把合规作为下限,依然具有极高的竞争力?因为它的产品、服务、研发、管理的核心竞争力足够强,可以真正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就带来不错的毛利空间。

合规这件事,除了老老实实去遵守,解法无他。

盖雅自己做人效数字化,但我们过去陪伴客户出海到32个国家和地区,首要解决的不是人效问题,而是合规问题。我们帮助客户把当地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内嵌到数字化系统中去,防止由于人为管理、导致合规底线失守。

通过数字化流程把合规固化、融入当地的政策法规,合规就变成非常靠谱了,不会因为管理者的惯性、责任心、经验、想当然等各种因素,变成异常事件。

但回过头看,我们发现当帮助客户做好合规,企业的人效也会获得提升。

为什么?我讲三点:

1. 首先,企业出海、因为合规不到位所带来的惩罚和损失是非常巨大的,一个小小的合规事件,可能直接导致你好几年的利润没有了。做好合规,本身就是降低成本、提升利润。

2. 其次,因为强迫合规,企业就必须非常重视“工时利用率”。你让员工加的每一分钟班,都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这就倒逼企业必须思考如何把员工的工时利用率做到最高。

我们有些客户,他们在海外的用工模型可比国内成熟很多,他们努力通过数字化的能力、智能排班的能力、精益工时的能力,让优秀的员工受到更高的待遇,拿到更多的钱,把人效低的环节快速识别出来。因为不得不提升“工时利用率”,所以被倒逼出来更成熟的管理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海外劳动力管理(WFM)很早就是一条宽阔的独立赛道,但在中国这个赛道到现在也没太发展起来。(举个例子,我过去跟很多企业老板聊,怎么帮助他加班成本,客户说:“哦,我加班费不发的。”)

3. 最后,如果一家公司的竞争力来自于不合规,那就表示什么?表示这个竞争力不持久,是个假的竞争力。只有真正在合规情况下、还能拥有行业的竞争力,才是可持续的、真正属于你的竞争力。


因时制宜,搭建人才团队

战略上选择主动出海、底线上坚持做到合规运营,再有就是靠谁来开疆拓土了,也就是人才团队的搭建。

人才团队怎么搭建?我想先说两家企业当年的做法。

一家是当年华为出海。

华为当年出海,是千军万马誓师,一人一狗一厨,开疆拓土、艰苦奋斗。

华为能够那么做,是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出海还没变得白热化,而且华为彼时已经在国内通信领域处于垄断状态了。在它的赛道里,它有着极高的毛利、足够的资源可以支撑这些事。

一家是当年星巴克来中国。

星巴克当时来中国时,也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了。但他没有像华为那样,把人和团队一股脑全派到中国来。他们先在中国找了三家合作伙伴,美大、统一、美心,分管东部、南部、北部三大块,各自经销经营、品牌代理。确认这件事行得通后,再逐步收回来,变回了美国的星巴克。

星巴克当初那么做,是因为他知道本地合作伙伴最熟悉中国市场,与之合作反而是最高效、成功概率最高。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到底要怎么干?是学华为、还是学当初星巴克来中国的做法?

我的看法是,现在出海肯定不能学华为。华为当初出海所处的年代,华为的资源、成长经历、赛道,都不是我们能够去比较的。毕竟,现在中国企业出海竞争也开始变得白热化了、市场环境完全透明,我们大多数企业也不具备这样的资源调配能力,赛道、文化价值更是完全不一样。

那么,是采用类似星巴克当年这种与本地伙伴合作为主的“轻资产”模式,还是“本土化用工”为主的模式,还是派遣人员+本土化人才+华人面孔的本土化人才混合式的模式?这需要我们自己基于自身的逻辑,去判断、去决策、去部署。


我约了两位老朋友,一起聊聊出海这件事

春节后,2月27日、在深圳,线下面对面的沙龙

欢迎出海的企业朋友们前来交流



人效数字化,就来找盖雅

盖雅工场劳动力管理云产品更多介绍:www.gaiaworks.cn
免费领取劳动力管理地图
1800+的痛点场景重现和典范实践咨询热线 400-629-6868

扫码了解更多

免费领取劳动力管理地图
1800+的痛点场景重现和典范实践

扫码了解更多

上一篇 文章
盖雅这一年成绩单|人效数字化之路,与行业先锋携手共进
盖雅这一年成绩单|人效数字化之路,与行业先锋携手共进...
下一篇 文章
企业精益管理专家,如何轻松算清“工时成本”这笔糊涂账?
精细化的工时数据对企业做精益改善非常重要,精益工时也是精益管...
相关推荐文章

合规保障中企出海下,企业HR如何破解用工合规问题?

成本控制酒店如何通过智能排班系统提人效

高端酒店如何选择适合酒店的排班系统?一文了解主流方案与推荐理由

产品推荐

智能排班
算法云实现多种优化目标,数据洞察助力企业转型决策,开箱即用
了解详情
实时考勤
数据实时准确,异常自动校验,让复杂考勤变得更简单、更省钱
了解详情
精益工时
精确追踪工时控制劳动力成本,打开工厂绩效的黑盒子,透明可视
了解详情
销售绩效
优化销售队伍的指标和奖金管理,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推动企业业绩增长
了解详情
劳动力分析
实时可视化劳动力数据看板,多维度交叉数据分析,打破数据孤岛
了解详情
人事薪资
重塑混合劳动力队伍的数字化员工体验,助力敏捷强韧组织
了解详情
SAP SuccessFactors
涵盖核心人事信息、排班考勤薪资、员工自助全流程,全新云端体验
了解详情